五臟所主 我們仔細研究上一篇所列“藏象五行歸類表”,可以發現,人體是以五臟命名的五大系統。舉凡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竅、精氣神津液、聲色嗅味等,都與五臟有對應關係。五大系統又通過經絡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,按照陰陽五行的規律運動變化。這是我國傳統醫學區別於現代醫學最顯著的特徵之一。 五臟系統的組合排列必須遵循以下原則:一,五大系統分屬於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,具有五行的基本特徵。二,五臟系統之間的關係也包含了五行生剋乘侮的原理。三,五行由天地陰陽所化,與四時節序、五方五位相通應,故五臟系統的運行變化也與天地時位的交替更迭相適應。 説到臟腑的基本功能,《內經》並沒有闢專篇進行歸納,更多的是在討論具體的病因、證候及診療時加以闡述、發揮,這樣的方式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。後人為了教學的需要,對散在於各篇的臟腑功能,從五臟所主、所藏、所榮,五臟外合,五臟開竅,五臟與五種情志、五類體液等的對應關係,以及臟腑表裏相合等進行歸納整合。如表:
表101-1 五臟系統基本生理功能表 上表內容豐富,也十分重要,但我們在這裏只能作一些概念性的解讀,因為五臟是一個大的系統,將任何一髒一腑進行獨立的解讀都很難曲盡其意,更多的內容我們將在後面的經絡、病機、診治等章節中加以補充。 我們先來討論五臟所主。在《內經》中,“主”字的使用頻率很高,主有主導、主持、主管、控制等意義。 1、心。 (1) 心主血脈。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,意思是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,周遍全身的功能,以發揮血液的濡養作用。如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雲:“諸血者,皆屬於心。”《素問·痿論》雲:“心主身之血脈。”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雲:“心者,其充在血脈。”《內經》認為,血液的生成,既靠脾的散精,又靠心的化赤生養;血液在全身的循環運行,則主要依靠心氣的推動。 (2) 心藏神。《內經》所謂的神,與唯心主義的“神靈”是兩個概念。“神,廣義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,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徵象;狹義指思維意識活動。”(《簡明中醫辭典》)神與生俱來,如《靈樞·本神》雲:“生之來謂之精,兩精相搏謂之神。”人來自於父母之精,神則是在精與卵相搏受孕之初產生的。但神雖形成於先天之精,也必須得到後天水谷精氣的滋養,所以神同時也是水谷精氣不斷滋養的產物。 《素問·靈蘭祕典論》雲: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”《靈樞·邪客》又云:“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。”《內經》將神分成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五類,五神分藏於五臟,而由心總統之。五臟分藏五神,即心藏神,肝藏魂,肺藏魄,脾藏意,腎藏志,所以五臟又稱為“五神髒”。後文將專門討論神的問題。 2、肝。 (1) 主謀慮。《素問·靈蘭祕典論》雲:“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”謀即謀劃、策略;慮是深思基礎上的謀劃。肝主謀劃與肝藏魂有關,人的智力、智慧等屬於《內經》“魂”的範疇。肝屬木,木應春令生髮之氣,萬物萌芽發生,必有謀慮在先,就如同萬事付諸行動之前必先深思熟慮,將軍統兵打仗之前必先運籌帷幄,才能決勝千里,這個謀劃的任務由肝來完成。 近代醫家惲鐵樵從病理角度反證:“肝主怒,擬有似者,故曰將軍。怒則不復有謀慮,是肝之病也,從病人失職,以測不病時之本能,故謀慮歸肝。”(《羣經見智錄》)人在盛怒之下行事不計後果,就是肝不能謀慮的結果。 (2) 主疏泄。肝主疏泄是後世醫家根據“肝主謀慮”、“木喜條達”等特徵歸納得出的結論。疏,疏通,條暢通達;泄,泄越,升發。肝的疏泄功能完全符合木的生長特點。木曰曲直,既有樹幹的剛直,又有樹枝的曲柔,只有具備了能剛能柔,可曲可伸的品質,才能做到條暢通達。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,一是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,二是促進脾胃的升清降濁,三是調暢舒緩情志活動。此外,肝的疏泄功能又有推動精血、津液運行的作用。 (3) 主藏血。這裏的藏有貯藏、調節二義。肝貯藏血液,後世醫家更將肝喻為“血庫”、“血府”、“血海”等,表示肝是人體的血液庫藏。肝的藏血功能可以制約陽氣升騰,以保證肝主謀慮、疏泄功能的正常發揮。 肝藏血的另一個作用是調節全身血量。如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雲:“故人卧血歸於肝,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”肝藏血,心行血,當人體安靜休息或情緒平穩時,機體對血液的需要量減少,一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;當人體活動量增加或情緒激動時,機體對血液的需要量也相應增加,肝臟就會輸出相對多的血液,如王冰注云:“肝藏血,心行之,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臟。”此外,肝藏血的功能還包含有約束、固攝血液的作用,臨牀某些出血證與肝藏血的功能失調有關。 (4) 主藏魂。《靈樞·本神》雲:“隨神往來謂之魂。”説明魂是依附於神而存在的。精與神相對,魂與魄相對,神、魂屬陽,精、魄屬陰。《本神》同時指出:“肝藏血,血舍魂。”魂舍於血,血屬陰,魂屬陽,故魂為陰中之陽;肝木應於春,寓少陽之氣,少陽者,陰中之陽也,故而肝與魂屬性相同,魂舍於血,而血藏於肝,故魂亦藏於肝。 3、脾。 (1) 主運化、升清。運,運輸;化,消化吸收。脾主運化即脾具有將飲食水谷化為精微物質,並將其輸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。脾主運化的功能,主要是通過“升清”的方式實現的。升,脾氣主升,是脾氣的主要功能特點,與“胃氣主降”相輔相成,共同承擔全身氣機樞紐的職能;清,就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微物質。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雲:“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……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” 脾主運化的另一個作用就是運化水濕,即“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”(《素問·厥論》)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二者職責分明:胃負責受納腐熟水谷,使飲食的糟粕下降,排出體外,其中的水液部分則由脾負責運化。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,使水液在體內停滯,久則變生濕、痰、飲等病理產物。 (2) 脾藏肉,主四肢,主統血。脾藏肉,又叫脾主肉。脾藏肉的藏不是説全身肌肉都藏於脾,而是説全身肌肉都依賴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養,如《素問·痿論》雲:“脾主身之肌肉。” 四肢是全身肌肉比較集中的地方,所以特別提出“脾主四肢”的概念。另外,脾居中宮寄旺四隅,而四肢就長在軀體的四隅部位,這也是脾主四肢的理由之一。四肢手足部處在人體的末端,四肢手足的活動狀態,可以反映脾胃陽氣的盛衰,所以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雲:“清陽實四肢。”《素問·陽明脈解篇》雲:“四支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。”四肢手足靈活有力,説明脾胃陽氣充盛,精微之氣轉運的道路暢通;人進入老年後,脾胃陽氣虛衰,首先表現為四肢不用,就是這個道理。 脾統血,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曰“脾裹血”。脾主肉,脾裹血實際上就是“肉裹血”,所以脾統血(裹血)的意思是脾有統攝、控制血液在血脈中流行,防止逸出脈外的作用,因而臨牀上將一部分出血性疾病歸咎於“脾不統血”。 4、肺。 (1) 主藏氣、司呼吸。 肺藏氣,又叫肺主氣,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。如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雲:“諸氣者,皆屬於肺。”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雲:“天氣通於肺。”肺所藏之氣有兩大來源,一是吸入的自然界清氣,二是由脾上輸而來的水谷精微之氣。這兩類氣經過肺的化合,輸布到全身各部發揮作用。根據這些氣所輸布的不同部位,所發揮的不同功效,而分為宗氣、營氣、衞氣、清陽之氣等。其中宗氣積聚於胸中,主要有“貫心脈”“行呼吸”的作用;營氣有營養作用,行於脈內;衞氣有護衞作用,行於脈外,營衞之氣一晝夜五十週於身;清陽之氣指精純清潤的陽和之氣,主要温潤頭面諸竅。 肺司呼吸很好理解,呼吸的動力來自於宗氣。此外,因為肺合皮毛,皮膚毛孔也在持續不斷地進行着呼吸運動,吸入清氣,呼出濁氣,所以毛孔又叫“氣門”。皮膚的呼吸運動雖然是隱性進行的,但由於面積廣大,所以這部分呼吸的作用也十分巨大,如果人為地堵塞全身毛孔,人很快就會出現問題。人進入老年後,皮膚毛孔退化,這部分呼吸面積大為減少,相應增加了肺的呼吸負擔。 (2) 主宣發肅降、通調水道。宣發,宣化,佈散;肅降,清肅,下降。肺主宣發的作用,一是將肺所化合的自然界清氣與水谷精微之氣佈散到全身;二是排出體內的濁氣;三是調節皮膚腠理的開合,將一些代謝產物經皮膚排出體外。 肺主肅降的作用,一是使肺氣向下通降,同時平抑臟腑逆亂之氣;二是潔淨氣道,清肅肺及呼吸道的異物;三是通導大腸,因為肺與大腸有表裏絡屬關係。肺的宣發功能具有向上、向外的特點;肺的肅降功能具有向下、向內的特點,二者在功能上相互依存制約,相反相成。 肺的通調水道的功能實際是肺發揮宣發、肅降作用的結果。所謂通調水道就是指肺具有疏通、調節全身水液輸布、運行、排泄的作用。肺所通調的水道有兩大體系,一是從肺到皮毛、腠理,為外水道系統,由肺的“宣發”功能所主;一是從肺到中、下二焦,為內水道系統,由肺的“肅降”功能所主。 肺通調水道的過程有兩重生理意義,一是灌輸全身組織器官,形式上如“霧露之溉”;二是通過調節水液輸布,有利於機體適應四時寒暑的變化。比如夏天外水道水液增多,汗液增加;冬天內水道水液增多,尿液增加。這些都有賴於肺的通調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可能與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的導向作用有關。自然之氣亦天地所生,既為天地所生,必稟五行之性,如盛夏之氣入通於火,火為陽,陽者親外;嚴寒之氣入通於水,水為陰,陰者親內。正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所云:“……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。” (3) 主治節、朝百脈。肺主治節、朝百脈是對上述肺的生理功能的形象概括,如《素問·靈蘭祕典論》雲:“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”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雲:“……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合明,留於四髒,氣歸於權衡。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”肺猶如一國之相,治理調節重大事務,所以肺承擔着調節呼吸,調節全身氣機升降出入,調節氣血、津液輸布等任務。 關於“肺主治節”,李陽波先生認為治節的“節”,指的是節氣,這是有道理的。因為天氣通於肺,而天之氣有四時之異,春為風木之氣,夏為火熱之氣,長夏濕土之氣,秋為燥金之氣,冬有寒水之氣,肺所吸入的天氣似乎每天都不同,都需要通過肺的轉換才能對人體發揮作用。 肺朝百脈,朝,同潮汐之“潮”,潮動之義;百脈指全身經絡血脈。肺朝百脈的意思是,肺以其宣發肅降之力,潮動經脈,使氣血布達全身。由此我們可以發現,氣血通過經絡血脈在全身的運行,除了依靠心氣的推動,還有賴於肺氣富有節律的潮動。 5、腎。 (1) 主藏精,主生長、發育與生殖。藏,貯藏,閉藏。藏精是腎的主要生理功能。什麼是精?精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氣,因藏於腎,故又稱“腎精”或“腎氣”。精是人體生長髮育生殖等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。後世將精分為“先天之精”和“後天之精”,所謂先天之精是稟受父母的生殖之精。男女兩精相合,十月懷胎,流傳給子女的那一部分就是先天之精。先天之精不能更多,只會逐漸消耗。人生成後,依靠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源源不斷地補充腎精,這就是後天之精。所以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實際上都來源於水谷精微,只不過是兩代人的水谷精微。 精的主要作用,如《靈樞·本神》雲:“生之來,謂之精。”又云:“腎藏精,精舍志。”《靈樞·經脈》雲:“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。”《內經》對精的論述有很多,歸納起來,腎精主要有以下作用:一是生殖後代;二是藏志、生髓、化氣、化血;三是滋養臟腑經脈。腎精還有一個主要作用就是促進生長髮育。人在幼年,臟腑嬌弱,脾胃稚嫩,主要依靠先天之精促進生長,而後脾胃逐漸強壯,腎精不斷充盈,機體旺盛生長。中老年後,脾胃逐漸衰弱,腎精補給不足,人體的各項機能也逐步衰退,所以人體生、長、壯、老、已的生命過程,主要關乎腎精的盛衰。 (2) 主水。腎主水指的是腎氣對體內水液的蒸騰氣化作用。如《素問·逆調論》雲:“腎者水髒,主津液。”人體水液的代謝過程,從胃的攝入,到脾的運化和轉輸,到肺的宣發和肅降,最後到腎的蒸騰氣化,同時以膀胱、三焦為通道,分別以汗、尿、氣等形式排出體外。正如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雲:“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,胕腫者,聚水而為病也。” (3) 主納氣。腎主納氣是後世的發揮,最早見於《難經·四難》:“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”可能與道家“丹田”説也有一定關係。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接納、固攝肺所吸入之氣的作用。清代醫家林佩琴指出:“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根,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陰陽相交,呼吸乃和。”(《類證治裁·喘症》)氣而有根,呼吸才能接續不絕。這一觀點證之臨牀有重要意義。 五臟所合所榮所欲我們來看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的一段論述: 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,其主腎也。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,其主心也。 肝之合筋也,其榮爪也,其主肺也。脾之合肉也,其榮脣也,其主肝也。腎之合骨也,其榮發也,其主脾也。 是故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【哪些东西不能集运到香港】(chú二聲),皺縮;揭,掀起。 (三)五味與五嗅。 五味酸苦甘辛鹹,是由口舌感覺的“滋味”。還有一類“味”,就是由鼻嗅知的“氣味”,即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,稱為“五臭”(臭音義同嗅)。與五味一樣,五臭也是五臟“所欲”的一類氣味。按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之旨,肝“其臭臊”,心“其臭焦”,脾“其臭香”,肺“其臭腥”,腎“其臭腐”。 對這五類氣味,我們並不陌生。臊是二便之類臭味,能為草木吸收,助益生長,故臊屬於肝(木)。焦是物體加熱或燃燒被碳化時發出的氣味,故焦屬於心(火)。香字從黍從甘,是五穀熱食散發的氣味,故香屬於脾(土)。腥從肉從星,夜空繁星至晝方隱,有瀰漫而恆久之義,如魚肉之腥味,金屬之腥味,所以腥是能夠在空氣中停留很久,不易揮發的氣味,故腥屬於肺(金)。腐是物質發生質變時發出的氣味,腎藏精,為生生之本,故腐屬於腎(水)。 五味五臭之於人體,從治療學的角度出發,應該從出與入兩個方面進行考察。 正常情況下,人的口鼻或肌膚沒有異味。嬰孩或兒童,脾胃未傷,還可以聞到淡淡的香味。如果口鼻或肌膚髮出某一種比較濃烈的異味,高明的醫生可以根據五行生剋之理推測五臟病變。這是五味五臭之“出”,具有診斷意義。 五味五臭之“入”,則體現在食療和藥療上。藥食各有偏性,這種偏性主要體現在藥食的五味五臭。以藥食的偏性,糾正五臟陰陽的偏盛偏衰,這是《內經》治療的大原則。如中藥魚腥草,腥味濃烈,臨牀常用於治療肺癰(肺其嗅腥)。按現代藥理研究,魚腥草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所提取的非揮發物還有抗病毒作用。用“五臟所欲五臭”的原理治療疾病,有極大的研究空間。民間許多有奇效的單方祕方,多與五臭有關。 有效的方子萬里挑一活血方可以治療這麼多……逐瘀療法早在漢代張仲景已經確立了,王氏則大大補充、豐富了這一治療方法,有功於仲景,有功於後世。王氏逐瘀名方有:①通竅活血湯 ②會厭逐瘀湯 ③血府逐瘀湯 ④膈下逐瘀湯 ⑤少腹逐瘀湯 ⑥通經逐瘀湯 ⑦身痛逐瘀湯 ⑧下瘀血湯 王氏以血府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、少腹逐瘀湯分治體腔的橫膈膜以上、橫膈膜以下和少腹等上中下之部分的瘀症,這是合乎科學而又很新穎的治療法則。 根據經驗,血府逐瘀湯的確能治療一些由於瘀血所致的胸部病症,如胸痛、胸膜炎等症。 王氏的兩個治驗病案:一女子胸任重物,僕婦坐胸才能入睡;一男子,胸不任物,必須露胸才能入睡,而用同一藥方——血府逐瘀湯治癒的病案,相信不是虛構的。 總之胸部有瘀熱的病候都屬有效。 膈下逐瘀湯治腹部瘀熱作痛,痛不移處或有積塊的確有效。 少腹逐瘀對婦科多種疾患都有奇效,如用於少腹積塊疼痛,或痛經之喜按者,經水過多,或斷續淋瀝不止者,均有效。 有血崩不止不是虛證,用此方(蒲黃用炭)一服血大減,三服而血止者。 廣州已故名醫羅子頤之如夫人距今20年前少腹劇痛,有長形如秋茄之硬塊,曾經各大醫院診治,斷為腫瘤,後服此方而痛止塊消。羅氏之女羅次梅醫生(亦是中醫)曾治一謝氏婦輸卵管腫瘤,亦用此方而愈。兩患者至今仍健在。 此外,羅子頤亦曾用通竅活血湯治療一張氏婦,無故頭髮脱落,成為禿子,服此方而愈,該人尚在,且發仍烏潤。 王氏所錄的能治療眼白珠紅、酒糟鼻、耳聾年久、白癜風、紫癜風、紫印面、青記面如墨、牙疳、婦人幹癆、癆病、小兒疳積等之方劑,相信也是有效的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