説起跨年檔最熱門的電影,一定非千璽弟弟的新片《送你一朵小紅花》莫屬了。這個關於癌症、親情、少年萌芽的愛情的感人故事,在元旦假期裏,不知收穫了多少觀眾的熱淚。
《送你一朵小紅花》海報 圖片來源:豆瓣電影 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,除了坐在路邊吃飯的父親、病友羣主的自白等催淚情節,還有一個情節引發我的思考,就是全片的線索——“送你一朵小紅花”。 男主韋一航和女主馬小遠躺在夏夜的屋頂,一起欣賞周圍的自然聲音,他訴説着自己是一個“從不主動”的人:乘車縮在角落、走路沿着街邊,甚至在幼兒園裏,都沒有得到過一朵小紅花。 聽到這句話,馬小遠拿出紅色油性筆,在韋一航的手背上畫上了一朵小紅花,還説道:“沒有得過小紅花的孩子真是太可憐了”。少年少女的愛情真甜呀,但是,沒有得過小紅花的孩子真的很可憐嗎?如果沒有小紅花,難道孩子都不可憐了嗎?關於“小紅花”這個在幼教界頗有爭議的話題,幼師口袋今天就來好好説一説! 走進現在的中國幼兒園,很少再能見到我們印象中的小紅花或小紅花榜了。因為教育者們開始意識到,小紅花是一個懶辦法,也是一個壞辦法,為什麼這麼説呢?還記得巴甫洛夫的狗嗎?就是給肉-搖鈴-流口水,久而久之變成了搖鈴就流口水,印證了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的那隻。忘記了也沒關係,複習一下前兩天陳銘老師在《奇葩説》裏的辯論:而小紅花,恰恰和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經典條件反射有關。相信你已經猜到了,“小紅花”,其實就是我們強加的“非條件刺激”。在幼兒園使用小紅花來表揚孩子,會造成以下後果:小紅花對孩子最可怕的傷害,是讓孩子不再聽從“內心的聲音”。我們還是孩子時,一定是追求快樂而規避辛勞的,但這顯然是得不到小紅花的。 當老師開始用小紅花來表那些“正確的行為”(或許“守序的行為”更貼切),孩子們接受到的一個是信號是:這些行為是對的、好的、能得到小紅花的。久而久之,孩子的行為便不再遵從本心,而是追求小紅花了。這是非常可怕的,別以為這樣是培養出一羣守規矩懂禮貌的好孩子,這培養的,恰恰是一羣只有權威沒有真理、放棄思考盲目順從的孩子。 原本孩子行動是為了快樂、是為了探索,但當小紅花出現在孩子的世界中時,孩子們忍不住去思考,我行動是為了什麼?相信你也不願意在和孩子説:“幫忙扔一下垃圾”的時候,孩子反問你:“我能得到什麼?”吧。
圖片來源:《看起來很美》 前面説了,小紅花對老師來説是一種懶辦法,因為這種方法能有效管理孩子,儘管是不計後果的。而在小紅花影響下的孩子,學會了用行動裹挾父母的獎勵的同時,也會在未來學會用“斷零花錢”來控制自己的孩子。這是一個我們不願看到的循環。除了小紅花本身,經常與它一起出現的是張貼着的小紅花榜,直觀地展示了孩子們小紅花數量的多寡,而這對孩子又是一次傷害:小紅花的多少直觀地表示了孩子之間的“高低”,但孩子能被判個高低嗎?至少小紅花榜不能!我們張貼小紅花榜,無疑是在告訴孩子,小紅花多的是“好孩子”,而小紅花少的孩子還“不夠好”,無論哪種標籤,貼到孩子身上可都不是好事。
我們都學過多元智能理論,孩子的發展是多維度、多方面的。而小紅花的評價維度往往是單一或缺損的,比如聽不聽話、有沒有按時完成等。所以,我們的幼兒園已經不需要小紅花了,這是教育觀進步的表現。但同時,另一種聲音出現了:“孩子不需要鼓勵”。拜託,孩子當然是需要鼓勵的。你對着領導、同事、服務人員都不吝惜你的“讚美”,怎麼到了教育孩子這卻被當做洪水猛獸了。先説説不鼓勵的危害吧,鼓勵的反面是批評,如果不論孩子做什麼,換來的只有批評或平淡的迴應,那澆滅孩子的熱情、摧毀孩子的自信心,你可真是走了一條捷徑。鼓勵對孩子來説太重要啦,自信、熱情、勇敢......無數個美好的品質就是在一次次得到鼓勵的過程中獲得的。孩子是需要“小紅花”的,不是那張貼紙,而是那份認可呀。對於成人來説,我們該糾正的是“無意義的鼓勵形式”和“鼓勵和批評失衡的管教方式”,而不是鼓勵本身呀。如何正確鼓勵?下面的內容,建議所有老師和家長都學一學。現在的孩子確實“不好騙”了,如果你還是隻會誇“你真棒”,孩子也會發現你在糊弄她。 那我們應該誇孩子哪些品質呢,幼師口袋製作過一套漫畫,幫助你找到誇獎孩子的點哦: 除了記住這些鼓勵孩子的角度,我們再來為大家梳理一下鼓勵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項,徹底避免“空泛的鼓勵”。鼓勵孩子時,我們要注重“後天的努力”而不是“天生的品質”。就拿我們最常説“你好聰明”為例,聰明是天生的,不需要努力的,實際上是在給孩子貼標籤。孩子得到這樣的鼓勵,並不知道如何努力讓自己更聰明,只會讓自己避免“不聰明”。 正確的做法,我們可以鼓勵孩子“動了腦筋、會思考”,這樣,孩子也會更努力。既然合適的鼓勵能讓孩子更努力,那作為成人,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點明“努力的方向”。比如獨立、比如堅持......鼓勵孩子,我們可以不僅僅説:“你解開了這個謎題,動腦筋了!”,而是説:“你一個人解開了這個謎題,沒有讓媽媽幫忙,動腦筋了!” 不要什麼簡單的事都去鼓勵孩子,孩子扔個垃圾你也説孩子扔得好遠,孩子要麼覺得你有點傻,要麼懷疑自己有點傻......很多人喜歡在鼓勵的時候進行比較,“比TA還厲害”成為了一個固定的句式。但這樣的鼓勵轉移了孩子的注意,不再是“讓自己變得更好”,而是“要贏過別人”。長期以往,孩子容易變得好勝心太強、輸不起。這才是孩子需要的“小紅花”,沒有得過這樣的“小紅花”的孩子,才真的太可憐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