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太祖趙匡胤,像世間的大多數開國皇帝一樣,是個馬上皇帝。 民間傳説他是紅臉大漢,擅長使用一條棗木棍,與二弟鄭恩先是跟着大哥柴榮打天下,然後黃袍加身又給自己打天下。 所以,世間關於他的傳説,多以征伐有關。 其實,骨子裏,他還是粗通文墨,能夠寫幾首歪詩的,雖然無法與南唐皇帝李煜媲美,但從另外一個方面,反應了他的胸襟才略。 這事得從開寶八年冬天説起。 當時,趙匡胤剛剛開國不久,派兵包圍了當時尚未臣服的南唐京城金陵。 南唐後主李煜擅長詩詞,對打仗卻一竅不通。 他見北宋大軍來勢洶洶,眼看就要攻入城內,便派了翰林學士徐鉉奉表,請求趙匡胤緩師攻城。 趙匡胤在軍艦上接見了徐鉉,表達了北宋的訴求。 他強調,大宋自成立以來,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兩國要以此次會見為契機,放下武器,就領土和主權問題進行友好協商。同時,他還重申了對南唐君臣關於統一問題的堅定支持,大宋作為熱愛和平的國家,強烈呼籲南唐後主不要固執己見,要人情天下一統的形式和情況。 但徐鉉知道趙匡胤是武夫出身,便閉口不談軍功戰略,而是極口稱讚南唐李後主如何多才多藝,琴棋書畫無所不精,金石古玩無所不曉,雖無勇力但有聖人之能。 都被自己打成過街老鼠了,趙匡胤見徐鉉還大吹特吹自家皇帝的彩虹屁,心裏暗暗鄙視,但嘴上卻裝模作樣地問道:“聽説你家陛下是個才子,詩詞堪稱一絕,不知近日可有大作問世,讓我這個大老粗也拜讀拜讀。” 這一問,便讓徐鉉來了精神。 他猛然挺起一直躬着的腰板,朗聲回答説:“我家陛下近日有《秋月》三篇,為天下傳誦。” 趙匡胤“哦”了一聲,“何謂秋月?” 徐鉉為了給自己陛下張目,便得意的吟誦起來:“揖讓月在手,動搖風滿懷。” 趙匡胤只聽了這兩句,便哈哈大笑起來。 徐鉉的興致被打斷,有些憤怒,但又不敢發作,只好壓着性子問道:“陛下為何發笑?” 趙匡胤收斂了笑容,正色回答説:“什麼手可捧月,風可暢懷,不過是窮書生的言詞罷了,我就不屑於詠這樣的詩。” 徐鉉一聽這話,當時就暗罵:“得了吧,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你老趙是個老粗莽夫,只知道衝鋒陷陣,哪裏懂什麼文墨?還不屑於詠詩,我看你是根本就不懂。” 心裏這樣想着,嘴上便表現了出來。 只見他梗着脖子説道:“陛下講這種大話,實在無法讓下臣信服。” 趙匡胤道:“愛卿如何才能信服呢?” 徐鉉道:“除非陛下能夠做出一首月詩來,能夠與我家陛下的不分上下。” 此話一出,殿上的滿朝文武百官都震住了。 他們知道自家陛下肚子裏有多少文墨。 你讓他講兵書戰法還行,你讓他學文人墨客作詩,恐怕比讓他捏着繡花針繡花還要困難。 想到這裏,便一個個瞪着眼睛,看自家陛下如何接茬兒。 見到眾人臉色大變,徐鉉這時也清醒過來,嚇呆了。 自己是個使者呀,對方的皇帝説啥就説啥唄。 自己是來求和的呀,剛剛的反擊,不是明擺着給對方送炮彈,主動捱打的嘛。 聽説這個姓趙的皇帝非常殘忍粗暴,他連自己結拜兄弟柴榮的孤兒寡嫂都能欺負,更何況自己這個敵國時辰呢。 完嘍完嘍,一切都完嘍。 徐鉉汗流不止,不知趙匡胤發起怒來,是將自己剁成餃子餡兒,還是將自己炸成煎餅果子。 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,趙匡胤並沒有發火。 只見他聽完了徐鉉的話之後,悠悠地走下寶座,手捻鬚髯,踱着步子,態度從容平和。 見到皇帝如此,現場的氣氛才慢慢緩和下來。 眾位大臣紛紛指責不止: “大膽狂徒,你是哪裏來的窮酸貨?我家陛下説不屑詠酸詩就是不屑。” “怎麼?你小小的南唐,面對我天朝大軍,不服是吧,不服來打一架呀。” “小小酸丁,口吐狂言,可笑可笑。” …… 趙匡胤見滿朝文武紛紛指責徐鉉,便笑了笑,壓下眾人的聲音。 然後,看着徐鉉,緩緩地道:“説到作詩呢,朕還真是做過,而且還就是一首關於月的詩。” 此言一出,下面又是一陣馬屁: “陛下威武!” “給陛下點贊!” “陛下武能揮軍定天下,文能寫詩傳佳話!” 趙匡胤對羣臣的反應,很是滿意。 他又壓了壓雙手,止住喧譁,然後,看了看徐鉉,若有所思的道:“在朕還是一個小民百姓的時候,有一次經過華山,跟陳摶老祖下棋。棋沒下好,酒喝得倒是不少。當時,朕醉得一塌糊塗,躺在田間的一棵大樹下。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,才悠悠地覺醒來,只見明月當空,萬里清輝,激發了朕的詩情,當時即興吟了一首,全詩記不清了,其中兩句倒是特別清晰,是這樣的:未離海底千山黑,才到天中萬國明。” 話剛落,底下羣臣又是一陣附和,“陛下好詩!”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,這兩句確實是好詩,顯示了年輕時的趙匡胤意欲開創基業的抱負與氣象。 宋人陳巖肖評價這兩句詩時曾説説:“大哉言乎,撥亂反正之心見於此詩矣。” 當然,這也可能是陳巖肖給自家開國陛下面子故意這樣説的。 因為明代的胡應麟就對這兩句詩卻不以為然。 他認為這兩句詩不過是“俚語偶中律耳,彈壓徐鼎臣(鉉),自是貴勢,非以詩也。” 趙匡胤對自己這兩句也頗為得意,笑着問徐鉉道:“朕素聞學士博學多才,你看朕的詩同後主詩相較如何?” 徐鉉萬沒想到馬背上得天下的趙匡胤,竟有如此文思,不覺暗暗吃了一驚,由衷歎服。 他上前跪拜説:“陛下未起之時,如潛龍在淵,月藏海底,旦飛龍在天,雲蒸霞蔚,明月出海,光耀天下;陛下詩句,氣吞山河,陛下英才,可與日月同輝!” 雖然有馬屁的成分在裏面,卻也從中看出了趙匡胤的氣度和抱負。 從文采的角度來講,這兩句比不上自家皇帝的,但從氣勢上,確實超了。 趙匡胤彷彿對徐鉉的表現很滿意,不由放聲大笑,震撼着莊嚴雄偉的朝堂。 羣臣又是一陣山呼萬歲。 其中一個大臣道,“那李煜的詩,'月在手’,風滿懷,都不過是一己的賞風弄月,十足小家子氣。哪如陛下詩句,雄視天下,光照人間,真正帝王之風!” 這話説得徐鉉不禁自慚形穢、無地自容。 趙匡胤接着説:“其實,朕在未顯之時,還做過一首詠日的詩。有一天,朕聽得有一個窮酸書生詠初升的旭日,只覺他們的詩語雖工巧而意甚淺陋,不能暢懷盡意便跟着和了一首,今日見眾卿難得有興致,朕便吟誦給眾卿聽聽。” 説罷,兩手扶着御案,吟詠起來:太陽初出光赫赫,千山萬山如火發。一輪頃刻上天衢,逐退羣星與殘月。 這首詩,去盡藻飾,一掃當時正風靡文壇的華豔纖巧,用樸拙明白的語言,寫出了旭日初昇的壯觀、瑰麗。 尤其是後兩句,氣勢磅礴,力迴天地。 “頃刻”兩字,見其轉瞬之間,宇宙一新。 “逐退”兩字,見其勢不可擋,滌盡陳跡腐朽。 全詩充滿了蓋世英雄氣概,洋溢着行將有大作為於天下的豪情與自信。 趙匡胤吟完,朝堂上又是一陣聲震寰宇的山呼萬歲。 徐鉉不敢仰視宋太祖,只在心裏想,原來趙匡胤在登極之前,東征西討,依次平定南北各國,建立趙家天下,混一之志,早見於詩了。 古人云,詩言志,真乃至言也! 趙匡胤叫了聲徐鉉,“徐學士!” 徐鉉這才如夢初醒,連忙回答:“臣在。” 趙匡胤説:“學士剛才聽清朕的《詠初日》詩了嗎?” 徐鉉説:“臣聽清了。” 趙匡胤説“如今我大宋已如一輪紅日升上了天衢,羣星殘月,都將被逐退乾淨,你小小南唐再請緩師,又能殘存幾日,還不回去,準備早日歸降!” 徐鉉匍匐在地上叩拜説:“臣已盡知!” 果然,不出一月,城破國亡。 南唐後主李煜,成了大宋的俘虜。 |
|